训练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1.(2018·全国卷Ⅰ)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中国传统中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画仍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政府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外国贡品,体现的依然是“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2.(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而非衰落,B项错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3.(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解析材料中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士大夫地位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排除B、C两项。4.(2019·福建泉州二模)明朝前期,内阁成员大多是资历浅、品阶低的官员,对皇帝的旨意绝对服从。明朝中后期内阁成员中有不少资历深、品阶高的元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严重制约。不少皇帝采取“打老提新”的手段,频繁更换内阁成员,却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了明朝()A.君权与相权矛盾不断激化B.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强化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内阁对皇帝的决策形成了严重制约,皇帝始终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这说明明朝中后期专制皇权不断受到挑战,因此D项正确。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受到制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演进情况,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错误。5.(2019·安徽A10联盟4月模拟)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开关后,以福建漳州月港为出口港,海上贸易出现了福建船只自月港出发到货源地装载货物,然后运送到海外目的地的三角贸易形式。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西方殖民扩张威胁明朝统治B.闽商已经垄断了海上贸易C.江南手工业发达且物产丰富D.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明末隆庆开关划定固定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这是这种三角贸易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D项符合题意。西方殖民扩张威胁明朝统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闽商已经垄断了海上贸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江南手工业发达且物产丰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6.(2019·福建厦门二检)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承继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答案B解析从明朝初年禁止收养“异姓为嗣”到明朝后期承认并且保护养子权益,说明当时社会血缘观念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