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取得了新的成果。据此回答1—6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或影响,不包括()A.佛教对我国文化产生突出影响B.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总结C.书法成为一门新兴艺术D.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文学2.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佛教的空前兴盛B.统治者尊崇宣扬佛教C.佛教寺院政治经济发展D.古代雕刻绘画艺术的发展3.用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的是()A.东汉张角B.东晋葛洪C.三国的曹不兴D.唐玄宗李隆基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其经典称为“三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玄”之列的是()A.《尚书》B.《周易》C.《老子》D.《庄子》5.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主要是针对佛教宣扬的()A.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B.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观点C.形神统一,形亡神才灭的观点D.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观点6.“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性,劳而无获。”贾思勰这一观点的核心是()A.人定胜天B.因地制宜C.听天由命D.勤劳致富7.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屋场景,其道具有()①书案上有毛笔、纸张②一叠印刷的书籍③墙上挂临摹的《洛神赋图》④墙角有两个实心皮革球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8.“建安文学”的特点是()A.通过写实的手法,形成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B.文章过分追求辞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C.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D.分析深透,议论明白,文章结构严谨,说明力强的政论文9.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能够迅速地广为传布的原因在于()①佛教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②佛教教义的中国化③社会长期动荡,易于被大众接受④佛教盛行能够带动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周武帝)“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广弘明集》材料2(灭齐后,周武帝下令基境内佛教):“现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第宅。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兵?还归编户。融扩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官,登即赏赐,分散荡尽。”一—《广弘明集》材料3(周武帝总结灭佛结果说):“自废以来,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益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一—《广弘明集》据材料回答:(1)周武帝为什么要灭佛?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2)你怎样认识周武帝的灭佛改革?参考答案:1.A2.B3.B4.A5.A6.B7.C8.A9.A10.原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源。措施:通过灭佛来“求兵”“取地”,他把寺院财产分赏臣下,成百上万僧侣与依附农民还归编户,销毁佛经佛像。效果:通过改革增加利刃财政收入和力役、兵役的来源加强了北周的经济实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灭佛是北周武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与其他措施相互配合,调整了社会关系,也巩固了北周的统治,但也应看到,灭佛使佛教文化遭到了破坏和损失。解题能力培养选择题的基本类型材料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能力考查较为全面而灵活的一种选择题,它通过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使选择题同时具备了材料解析题的功能,从而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程度的测试功能。从这一点来看,材料型选择题基本上摆脱了教材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它要求考生经过独立思考来处理历史材料,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例题]史书记载:“主父堰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200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广东、河南、广西卷)第3题)解析:正确解答材料型选择题的关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