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第二十九课时戊戌变法基础网络重点、难点、考点1、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比较①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②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是在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2、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①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②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③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所不容。3、对戊戌变法的评价:第一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因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这个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主张;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第二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康、梁在变法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因而不彻底,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因此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和启示失败的原因:(1)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都很薄弱,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2)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没有找到能够真正打破封建旧势力的阶级力量,而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封建官僚士大夫。(3)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结果幻想完全落空。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历史意义:(1)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是要改革旧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反映了时代要求,推动了历史的发展。(2)变法的中心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运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猛烈冲击传统的封建思想,发挥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作了准备。启示:只有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才有富强的希望。5、康梁维新派的主要思想(1)要求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2)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4)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6、维新变法和法国启蒙思想在促进社会变革作用方面的相异性及形成原因法国启蒙思想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牢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同时,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