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日期学生课程编号课型新课课题简单串并联组合电路教学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电路的问题2、进一步学习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电流关系和电阻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重点1、掌握简单串、并联电路的规律,能对各种电路进行分析教学安排版块时长(分钟)1知识点回顾52知识点讲解453课堂练习604课堂总结105回家作业401简单串并联组合电路十八世纪末,意大利生理学家路易吉•伽伐尼发现蛙腿肌肉接触金属刀片时会发生痉挛,他其后在论文中认为生物中存在着一种所谓“神经电流”。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对这种观点并不赞同,他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不过是外部电流的作用,而蛙腿肌肉只是起到了导体的连接作用。1800年,伏打将锌片和铜片夹在用盐水浸湿的纸片中,得到了很强的电流,这称作伏打电堆;而将锌片和铜片浸入盐水或酸溶液中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这称作伏打电池。伏打电堆和电池的发明为研究稳恒电流创造了条件。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格奥尔格•欧姆从傅立叶对热传导规律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在傅立叶的热传导理论中,导热杆中两点的热流量正比于这两点之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猜想电传导与热传导相似,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欧姆首先尝试用电流的热效应来测量电流强度,但效果不甚精确,后来欧姆利用了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磁效应,结合库仑扭秤构造了一种新型的电流扭秤,让导线和连接的磁针平行放置,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即代表了电流的大小。欧姆测量得到的偏转角度(相当于电流强度)与电路中的两个物理量分别成正比和反比关系,这两个量实际相当于电动势和电阻。欧姆于1827年发表了他的著作《直流电路的数学研究》,明确了电路分析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极大地影响了电流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的电学定律也因此被命名为欧姆定律。I【练一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由电荷的运动必定形成电流)(多选)B.形成电流必须要有自由电荷【概念解析】一、电流1、定义: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做电流强度,简称电流。通常用字母I表示。单位:安培(安),符号A2、产生电流的原因(1)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2)导体两端存在电压。3、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电流是标量。4、定义式:I=Q。5、微观表达式:I=nqSvn表示单位体积内带电粒子数q表示单个粒子的电荷量v表示带电粒子的移动速度S表示导体的横截面积推导:单位时间通过横截面积的电荷量,单位时间通过横截面积的带电粒子所占的体积为vS,这个体积内所包含的带电粒子数为nvS,这些粒子所带的总电荷量nqvS,单位时间通过横截面积的电荷量为nqvS,即I=nqvS。【难度】★★【答案】BC一、电阻1、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物理量2、电阻的定义式:R=U,单位:欧姆(0),1Q=1V/AI3、注意点:①同一导体,不论电压U和电流I如何变化,其比值U/I都相同,即电阻R是一个只跟导体本身性质有关的量,与所加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②电阻的定义式R=U提供了一种量度电阻大小的方法(伏安法测电阻)2、公二、电阻定律1、内容:在温度不变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L成正比,跟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p为材料的电阻率。该公式是导体电阻大小的决定式,表明导体电阻是由导体自身因素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⑶电阻率p①电阻率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欧•米”(Q・m)②意义: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该材料制成的1m长、横截面积为1m2的导体的电阻值,电阻率大,表示导电性能差。③电阻率与温度有关: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利用这一特性可制成电阻温度计;某些合金的电阻率受温度影响很小,根据这一特点可制成标准电阻;某些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半导体和绝缘体)。二、超导现象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某些金属、合金等材料的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导体叫超导体。【练一练】一根阻值为R的均匀电阻丝,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