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七律长征教案第二篇:1、七律长征教案第三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25《七律长征》教案第四篇:国家优秀教案设计《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五篇:七律长征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第二课时)类别:小学语文编号: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板书课题,(生齐读)长征这一段历史全浓缩在这首诗里了,知道作者是谁吗?他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板书),他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出色的文学家、杰出的诗人呢。2、简介长征的历史背景。想要学好这首诗,首先要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出示课件)师读。3、学生齐读全诗。二、学习诗歌,感悟诗情。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这是诗的首联,你读懂了什么?(读出豪迈:没有装备、征程漫漫、敌人疯狂的追击,多少红军战士英勇牺牲,可这一切的难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小事)在你眼中这是怎样的红军战士啊?带着对红军战士的这种感受读----(板书:豪迈)(2)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困苦怎能一一叙述,诗人写了五个地方,你能找到吗?(3)学生默读,边度边画。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自己读读,难在何处?(这么长、这么高,又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要想翻越该有多难啊)(2)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米,气势磅礴。而在红军眼里,逶迤的五岭成了----(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成了---(泥丸),这句诗被后人誉为“神来之笔”,你明白它妙在何处吗?如此的轻松平常,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和泥丸的轻巧?(学生有感情练读)【设计意图:高年级对语言表达形式的揣摩至关重要,要品其意、悟其神。在“妙在何处“的体会中,学生悟出一切在红军眼中都稀松平常,品出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时为体现红军精神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1)你们有什么发现?(“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2)“暖”(出示金沙江图)金沙江的地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假装攻打**,一面分兵到皎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军。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3)教师引读:诗人回想起那欢快的场面,喜悦之情溢满胸怀。(4)“寒”:(出示泸定桥图片)简介背景资料:大渡河在四川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13根铁索,横跨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真是寒气逼人。你有什么感受?(冷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铺就了胜利之桥,诗人回想起那悲壮的场面,心理久久不能平静,他仿佛看见红军战士攀着13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引领学生读“大度桥横铁索寒”。(5)教师小结:一“暖”一“寒”,一“喜”一“悲”,真难啊!可在红军眼里又算什么?想到这难忘的一幕一幕,想到英勇的红军战士,只有一句诗回荡在诗人的脑海里,这正是————————引领学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暖”、“寒”,通过情景、体验等有效手段,尤其是通过情景语言的引读,层层推进感情,读的效果很明显。】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喜开颜。”(1)岷山位于四川北部,海拔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想要翻越它,难度大于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2)你从诗人的这句“更喜岷山千里雪”读懂了什么?(3)写话训练:出示雪山背景学生续写。“山都路滑,红军战士踩着冰面艰难的前行,有的滑到后再也没有起来,但红军战士依然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