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義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内容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即能体现其强大的德育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一、德育工作的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其中到处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以及课本的有关概念、规律,用辩证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其实有许多可以遵循的规律和定律。例如:在学习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从原子到星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从自然界的可见物体到不可见的粒子,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它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讲到“机械运动”时,可以让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观点”。物理学中的运动和静止、匀速和变速、物体的热胀冷缩,、惯性的利与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成像中的虚像与实像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讲述物态变化、导体和绝缘体、电生磁、磁生电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去总结规律,通过规律去指导生活,再去认识新的事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