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海市罗南中学六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五四学制)一、基础积累(24分)1.(15分)默写。(1)移舟泊烟渚,。(《宿建德江》)(2)黑云翻墨未遮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4),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5)金沙水拍云崖暖,。(《七律长征》)2.(3分)以下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迂回(yū)衣裳(shang)驰骋(chěng)斗室(dǒu)B.低吟(yín)热乎(hu)羞涩(sè)拘束(sù)C.参差(cī)天涯(yá)勾勒(lè)马蹄(tí)D.奇丽(qílì)礼貌(lmào)柔美(róuměi)襟飘带舞(jīn)3.(3分)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骏马鞭子黯淡群马疾驰B.诱人笨拙浑浊屏息聆听C.晨曦遨游苍穹顾影自怜D.馥郁酒脱婆娑心驰神往4.(3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B.《丁香结》作者宗璞,选自《宗璞散文选集》。C.孟浩然,襄州襄阳人,宋代诗人。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二、阅读部分(古诗文)(31分)5.(11分)阅读回答问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下列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即将丰收的喜悦之情。(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明月/别枝/惊鹊B.七八个/星天外C.听取/蛙声/一片D.旧时/茅店/社林边(3)下列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朴素通俗。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请从本诗中找出来。6.(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本文选自,成语来源于本文,后用来比喻乐曲高妙。(2)关于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B.因为他太谦虚了,觉得自己弹得还不是很好。C.因为他的知己锺子期去世了。D.因为他觉得世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3)翻译文章中画线句子。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7.(11分)课外文言文阅读。一箧磨穴砚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①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②不甚密,乃启③而视之,皆磨穴之砚④也,数十枚,方知师夙⑤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注释]①箧(qiè):指竹箱子。②封题:封条及封条上写的字。③启:打开。④砚:也称“砚台”。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古人有学书于人者:②辞而去:(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就反而认真学习了,一直到技艺很精深的程度。B.就返回去继续学习书法,直到精于这门技艺。C.就返回去认真学习,认识到这是门精深技艺。D.就反而认真读书了,直到把书读到精深的程度。(3)老师把“一箧物”特意托付于学书者的目的。(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三、阅读部分(现代文)(30分)8.(14分)阅读下文,完成问题。丁香结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②城外校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