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生活化之我见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生活化的德育教育呢?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商榷: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激发爱国热情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信息技术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主要靠我们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发愤图强,振兴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让学生正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二、以教学为主体,促进德育渗透1.创造优雅的环境,陶冶学生教师精心布置微机室,每天将电脑教室打扫干净,将各种物品放置整齐,可让学生第一次看到电脑房时,就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一下子便喜欢上电脑。同时,教师也可向学生介绍自己第一次花钱买电脑的经历,介绍电脑给自己带来的欢乐与成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电脑的功能,更加喜欢电脑。这时再进行爱护机房的教育便水到渠成了。2.利用课堂主渠道,强化德育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德育内容,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呢?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在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们对于很多历史事件都开始陌生起来。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并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悟。此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应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3.学科整合,渗透德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年来,电脑硬件、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强,使计算机走进课堂辅助教学成为可能。许多课堂内无法表现的、抽象的、微观的事物和事物发展过程,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动态的、直观的画面和声像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中德育教育提供另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再见了,亲人》这课时,教师播放了共产党员被敌人送上刑场时与亲人、党和国家生死离别的场面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们了解了他们的伟大。我们在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的实践中,只有取材合适,用材得当,善于发现,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焕发出无限生机,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德育教育当然也能在无形中取得实效。三、运用信息技术,在活动中强化德育1.利用广播电视台,加强教育宣传,提高教育效果学校广播电视台是少先队宣传教育的阵地,如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将对扩大活动影响力,形成教育者希望的校园舆论氛围有着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拍摄优美校园环境短片、学生学习场景、学校活动片段等,或通过抓拍不良现象,再进行宣传报道,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的限制,让队员知行合一,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运用电教媒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自我教育所谓“无为教育”,即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实施的手段并非单调的说教,而是巧妙利用某种环境,使孩子完成一次成功的体验,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将教育者的“无为”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有为”。如在学校开展的主题班队活动评比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桥梁作用,穿针引线,广泛发动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将所得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作成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