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说课稿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说课稿第1篇】《观沧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沧海》,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生情况、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实施、说教学延伸及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分析曹操的《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对生活的向往,感受祖国壮美的河山,培养积极的生活情感。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第一篇朱自清的《春》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第二篇老舍《济南的冬天》为我们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第三篇刘湛秋《雨的四季》通过细腻的描写,用诗化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雨的种种特点;而《古代诗歌四首》则是选取了四首以景喻情的《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曹操的《观沧海》便是其中的第一首,曹操是三国时曹操的代表作,诗作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根据语文新课标的改革我作出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1.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事迹以及人物形象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做到发音正确、说话流利、感情真挚,最好是做到抑扬顿挫,朗读时想象诗中的画面。3.翻译全诗了解大意和作者借景抒情的写实手法以及诗人宏伟的雄心壮志。二、说学生情况从知识与能力方面来说,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七年级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诗歌了,到目前来说,有了一些基本的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对语文的基本常识掌握的不多,诗歌的积累也还远远不够,也就不可能从比较高的层面上理解诗歌的主旨和内涵。《观沧海》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精讲的第一篇古诗,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在朗读、背诵、理解和赏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三首诗歌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三首诗歌。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第一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阅读优美的散文和古诗的能力,了解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得出自己的感悟。结合单元要求和学生的自身情况的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维度,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领会“竭、竦、澹、峙”等虚词的意义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理解诗句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诗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教学难点:领悟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同样的生活情趣。四、说教法学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等教学原则,以及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方法的教学目标,同时因为本班课堂活跃积极的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教学环境,以及我自身的语文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和七年级阶段及本班学生的积极进取的学习特点,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因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学法:(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会在课堂开始向同学介绍本课的创作背景以及曹操的生平背景,之后向学生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传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使学生对课文准确理解。这有利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谈话法谈话法即问答法,在初读课文环节,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对文章大意进行大致了解,然后我会针对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者思想,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演示法课文开始我会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曹操的照片和简单的视频介绍,并让学生观察碣石、沧海、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