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社团志愿者动员机制分析[摘要]志愿者服务是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先进产物,满足了人们想要对他人以及社会表达责任感的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更是成为其中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分析福建江夏学院博爱协会的志愿者动员机制,通过分析博爱协会与志愿者的社会交换过程,了解志愿者社团的运行机制和动员机制的物质基础,探讨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起因、目的以及坚持的动力,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服务活动,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为其他同类志愿者组织提供志愿者动员的经验。[关键词]社会交换理论大学生志愿者高校社团动员机制福建江夏学院博爱协会成立于2020年10月26日,是以呵护爱和服务社会为基础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成立的第一个公益类社团,接受院党委和学工处的监督。博爱协会一直秉持“用心交心,以爱博爱”的宗旨,坚持“自愿参加,持之以恒”的原则,实现服务社会和锻炼自身的有机结合,创造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努力践行志愿者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汇关爱,助杏坛,济贫困,打造中国大学生之慈善公益品牌。协会先后多次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志愿活动,与其他协会的相关社团以及社区和福利院等慈善场所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的关系,如“爱心捐衣”“情暖最美夕阳”“与爱同行”“花满榕城迎青运”等系列活动,赢得了学院领导和同学们的高度赞誉。协会先后获得学校“优秀社团”称号和“精品立项”优秀奖与二等奖的荣誉。博爱协会在发挥其优良传统,服从最初宗旨,不仅注重加强自身建设,还带动其他相关社团为实现“让爱洒满人间”的目标而奋斗。本文尝试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博爱协会的志愿者动员机制,从志愿者动员的角度探寻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路径,希望对我国其他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有所启发。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社会交换理论与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社会交换行为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是一种兴起并流行于“二战”后的西方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理解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可以和理解商品的交换行为一样来进行分析,这种交换既包括有形的物物交换,也包括无形的精神交换,比如服从、遵从等无形之物。人们在交换中的行为是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选择对自己有吸引力的“商品”进行交换的,也就是在交换行为过程中,互动主体双方是理性的决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交换论就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大师彼得·布劳(以下简称“布劳”)的交换结构论。布劳认为,社会的微观结构(群体)起源于个体由于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换。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各自的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东西。同时,他认为社会交换大致经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冲突)”这样四个阶段[1]。(1)吸引。吸引是社会交换的前提条件,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互动中的一方期望与人交往获取报酬,同时能够向期望互动的一方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让对方也愿意同自己交往。如果双方都有交往的倾向,交换行为就会发生。(2)竞争。竞争是社会交换得以实现的途径。在交换关系中,互动各方都尽力显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2]。(3)分化。随着社会交换当中,人们提供的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种类等的不对等,社会行动者之间就会出现地位分化。那些在交换中占有较多且质量较高资源的社会行动者就容易处在吸引他人、被人尊敬的地位,而另一些人则因为资源的缺乏需要向互动中的另一方以依从作为回报。布劳指出,依从是价值最高的报酬,这样那些在交换中拥有丰富或稀缺资源的人就对没有什么资源作为回报的人就拥有了权力。(4)整合(冲突)。布劳指出,整合和冲突的倾向是由群体中的权力等级结构导致的。权力结构在交往过程中具有整合群体的作用,已经固定下来的权力结构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基础。此时,互动双方只要按照自己的地位角色行事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有利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