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实施校园文化景观资源教学案例[案例背景]“竹文雅集”汉字文化墙是我校将汉字文化与学校“成竹”文化理念创造性融合的校园文化景观。版块除标题外共有汉字80个,其中竹部首汉字65个。学校基于环境即课程的理念,努力让每处文化景观资源都发挥育人功能,追寻校园文化建设的本真价值,组织在各年级开设“竹文雅集”汉字墙教学课程。本案例即以此墙上“竽、筝、笛、箫、瑟”5个关于古代乐器类汉字为内容对四年级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在校园文化景观资源教学课堂中融入“互联网+”,小学四年级孩子们又会“游”出怎样的境界呢?[案例描述]执教四年级“竹文雅集”汉字教学,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将古代乐器名称和图片连线,乐器对应的汉字:竽、筝、笛、箫、瑟。学生说:“这些古代乐器离我们太久远了,我们根本没有接触过,很难连。”“这些乐器从图上看也差不多,容易混淆。”我顺势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搜索到的竽的照片,并将它和笙进行对比,让学生视觉直观感受竽的外形特点。紧接着,我在PPT中点击用竽吹奏的名曲《孔雀东南飞》的网址链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感受这古老而美妙的音乐。一曲听完,学生交流听后感受:”我感觉我听到了类似海浪的声音,一会儿起一会儿退。”其他的孩子也受到启发,有的说自己似乎感受到了悲伤的气氛,有的说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故事中走着我又连忙趁热打铁道:“竽的音乐虽然好听,可难找,为什么呢?”一个学生说:“那是因为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它广泛流传于战国至汉代,但是年代久远,也没有很好地传承。”一番话似乎触碰到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那块柔软的地方。这时,班长举起了手:“老师,我们平时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遇到过一些古乐器,了解一些古音乐,但是我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进一步学习,去倾听。”“对!这就是今天我带你们来到网络教室的原因!互联网无所不通!请接收下我群发给大家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的网址。这是‘中国古曲网’。请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并打开。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陆续说:“我看见在网站里有很多频道,有古筝频道、笛箫频道等等。”“我刚刚点开了音乐欣赏这个界面,我发现这里有很多版块,有古筝曲、笛子曲、古琴曲、琵琶曲、扬琴曲。”……我又走到孩子们中间,指导信息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学习,时间飞逝……安静了好一会儿的课堂上逐渐又响起孩子们的交流分享声:生1:我在刚刚古曲网中聆听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古筝曲,然后又用百度浏览器查询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现在我终于知道原来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与梁山伯相知相爱,不顾旧势力的反对,纷纷化蝶。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生2:我有补充。刚才我还用互联网搜了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越剧。我奶奶很爱唱越剧,但是每次我都听不明白她唱的是什么,就觉得很无趣。今天通过互联网我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奶奶能将这么凄美的爱情故事娓娓唱出,真伟大!今天晚上回去我就要和奶奶说,我要向她学习唱越剧!(同座位忙说:“哎呀,我真羡慕你有个会唱越剧的奶奶!学习时,能带上我吗?”)生3:我发现了“中国古曲网”里面有FLASH音乐动画。我点开了《高山流水》。通过互联网搜索,我发现《高山流水》是说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故事。我还知道现在所说的“知音”就源自这个故事。真是太有收获了!”生4:我还上了“古典论坛”,那里有诗词、对联、现代文学等栏目,我还与网友们进行了交流呢!”“同学们今天网络游学的收获可真不少!其实像‘中国古曲网’这样的网站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古典文学在线阅读’‘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等,利用手機也可以下载一些相关APP。互联网可真像一个什么都知道的老师,可以帮助我们自主学习。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互联网+’这个良师益友,游学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你们说好吗?”“好!”回荡在多媒体教室里的响亮回答更像是一种坚定的承诺……[案例反思]一、追寻校园文化景观资源的本真价值校园文化景观是学校文化的物态存在。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