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建制调整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一、工作原则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准确把握调整村级建制清产核资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工作责任、切实抓好工作进度、确保工作质量,确保清产核资操作规范、科学、透明。二、工作目标通过调整村级建制,适应新形势、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集体经济合法权益得到更好地保护,为推动城乡基层组织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第二部分工作内容一、确定调整对象按照相关规定,调整对象应满足以下条件:1.没有依法依规换届选举的村级组织;2.建制内部面临过度膨胀的村级集体组织;3.建制内部的村级组织发生严重贪腐、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且基层群众对此强烈反应的;4.根据基层群众和村级干部普遍意见需要调整的村级建制。二、清产核资程序1.设立清产核资领导小组,由县、镇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以及财政、国土、审计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清产核资专业人士组成。2.核算村级组织资产,包括房产、土地、集体企业等各项资产及财务收支情况。同时,对村级组织的各项欠款、债务及其它清算记录进行排查。3.将核算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对清产核资过程中出现的不正之风进行及时整改。4.将公开结果的村级组织的相关基本情况和清产核资结果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公示,征求村民意见,听取意见后,报县、镇政府审核通过,并向上级政府提交相关文件。5.在政府批准后,对已确定的调整对象按程序进行清产核资,并设立配合工作机构,确保清产核资过程的顺利进行。三、村级组织遗产处理1.在清产核资基础上,对村集体财产进行继承或清算处理。2.继承处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先行向民法院申请立案,由法院组成立案庭对申请人的申请予以审核,确认后正式办理继承手续。3.在继承处理前,需要制定继承计划,经镇、县政府和县征地办、财政等部门审核同意。4.对清算处理村级遗产的,按照事先制定的清算计划,合法地清偿村级组织欠款、债务等权利和义务。5.在村级组织遗产处理过程中,遵守相关法规,依法审批,确保合法合规,在处理过程中注意维护社会稳定。四、调整村级建制的具体操作1.按照乡镇调整方案安排,对调整对象进行依法依规清产核资。2.对调整对象进行民主决策,进行整体纳入或分离推选村级组织。3.诚信宣传,村民签字确认,确保调整过程透明、公正,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五、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1.工作要求(1)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各部门各岗位都应充分注意到工作的重要性和全局性。(2)严格按照工作程序执行工作,确保公正透明,减少操作中出现的疏忽和错误。(3)确保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时间节点落实实施。2.进度安排(1)2-3月份,编制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组织人员、统筹协调。(2)4-5月份,开展清产核资,形成核算报告。(3)6-7月份,公示村级组织的相关情况和清产核资结果,并听取村民代表的意见,汇总意见建议。(4)8-9月份,县、镇政府审核,并进行公示。(5)10-11月份,继承处理或清算处理村级遗产。(6)12月份,对村级组织的改制进行民主决策和组织推选。第三部分难点工作分析及解决措施清产核资工作难点分析:1.资产计量和核算的难度较大,如集体经济组织的股权价值的计算、公益计划资产的核算等。2.涉及多个利益群体,工作难度大,如何保障基层群众的权益,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解决措施如下:1.在编制方案阶段,形成专业的清产核算小组,并由专家组成的核算小组参与到清产核算过程中来,减少计量和核算的难度。2.在资产排查中就要从细节入手,对所有财产逐一进行登记,对于不确定的资产,需要进行专业咨询或者验资。3.加强宣传和教育,做好群众工作,通过村民会议和代表会议及时向村民公布村级组织的变化情况,发挥村民监督的作用,确保清产核资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促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