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品德教育浅析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20)07-198-02摘要从当今教育现状出发,透析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分析其根源,结合东西方品德教育发展历程纵向分析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几条关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思考解决策略。关键词青少年思想品德东西方教育和谐发展一、青少年教育体制现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尽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青少年公德缺失,生活无规律、学习没计划、行为少规范,纪律观念短缺乃至法制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以至于自私自利,奢侈浪费。结合陕西省未成年20年犯罪调查数据分析,自1985到2020年青少年犯罪比率由1985年的24%上升至2020年的74.4%,同时初犯的平均年龄由上世纪90年代的l4-l5岁降低至21世纪初的l2岁。现阶段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实用教育主义和崇洋思想无形中导致思想品德课地位下降。社会、家庭对此都颇有干扰。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独断专行,缺乏公德意识。溺爱娇纵使子女任性自私,粗暴专制使子女暴躁蛮横。社会的浮躁及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导向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限于经济因素,应试教育和片面的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当今教育体制和计划指标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利益挂钩,为考试服务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及途径都亟待改革。二、东西方教育发展的对比分析探索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要纵向分析中国两千余年文明进程,这也恰好诠释中国品德教育发展的历程。首先,“大学之道,在于明德”阐明了德育的地位,《大学》开篇指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要“明德”而后以此“修身”。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正是古代德育的一贯要求。其次,“有教无类”,“弘益人间”阐述了古代德育方法和宗旨。提供平等、自由的教育机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后来采用科举制度,八股取材,都继续贯彻儒家教育思想,造就一代代忠君爱国的典范,随后广泛普及东亚各国,影响深远。进入近代以后,传统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思潮冲击,这一时间教育以增进知识、健全人格、促动发展为目的。思想家斯宾塞指出“教育就是自我发展”,“是完美生活之预备”。近代教育一改传统教育中内容僵滞,体制散乱,效率低下,精神扭曲的局面,极大的解放了思想,造就大量科技人才,孕育热血维新志士,培养先驱革命同志。西方近代教育观念的引进和传播催生了新式教育,重新诠释有教无类的思想,倡导了义务教育理念。西方文明的历程,也鲜明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早期欧洲,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从文艺复兴到科技革命的数百年间,西方国家贯彻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对品德教育的忽略造成了道德的堕落,掩盖了教育理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宗旨,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最终对利益驱促使近代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直至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究其根源必然也有漠视品德教育的原因。二战以后,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逐步认清实用主义教育观所留下了后患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展青少年爱国主义品德教育。现代教育的理念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源。从世界文明自我完善的发展史中也可以找到解决当今教育问题的方法。而当前针对应试体制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正是在儒学教育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找到的答案。三、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几点解决策略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1.发挥家庭积极影响,倡导社会公德教育家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