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网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特点:中央和地方关系,尤其是同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最终奠定,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蒙族:散居内地的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草原上的分为、等部,各自为政。明初,和威胁着明朝北疆。永乐年间:鞑靼、瓦刺先后接受,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国力衰退,修缮。加强驻兵以防蒙古兵,但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明后期:首领与明修好,明封他为王,恢复。和好几十年。明末清初: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清采取方针,入关前,已归清,、也臣服。①噶尔丹称汗后,占据南北,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②清与之进行约70年的斗争,于年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③清在设将军,在设参赞大臣,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①1757年。天山南路回部贵族兄弟叛乱。②清军迅速将其平定。1762年设将军,统管整个新疆地区。土尔扈特部回归:漠西蒙古一支,原西迁下游,1771年在率领部下回归。设。用人任各级官吏,赐给印信,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建立制度:酌情封赐各教派首领,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是最高僧官。作用: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顺治:清入关前,五世达赖统一全藏。清入关后,正式赐封“”。康熙:赐予五世班禅““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册封。设立:时期.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意义:标志中央政府对管辖的加强。实行:元朝实行,明朝沿袭。①在西南设、等各级政府机关,当地首领任土司长官,允其世袭。②土司长官必须忠于朝廷.按时交纳。含义:取消衙门。改由朝廷派遣直接统治的变革。内蒙新疆地区明清蒙明关系粉碎漠西准噶尔部平定回部西藏地区明:乌思藏清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西南地改土归流内容土司制度方式①年间两个宣慰司叛乱,平定后明改设,成省级行政单位。②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条件:康熙帝平定,历时八年,为大规模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实行:1726年.帝在滇、黔、桂、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意义:加强了对的统治,改变了当地和状态,促进了各族。有利于的巩固和发展。①收复后一直处于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②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进军台湾,打败郑军,投降,台湾纳入清版图。③1684年设,隶属福建。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开发,巩固了祖国。行政:全国划分18个、5个辖区、两个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清代行政区划等分别设置、、、.进行有效管理。中央设,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和清代疆域疆域:西跨,西北达,北接,东北至东临,东南到基础网络特点:一方面对外频繁,另一方面,与外来势力,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目的:宣扬,加强,满足的需求。情况:派遣,1405—1433年先后七次,达30多国和地区,最远到达和沿岸沿岸①空前的外交,其规模、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②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不愧是的先驱。③目的不是,不计,造成国家巨大负担。随国力衰退而悄然结束束开发:唐朝开始,东南沿海很多人到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他们定居南洋诸岛,成为华侨华侨意义:他们带去先进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为开发南洋作出重大贡献。①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沿海地区,被称为。实行明清台湾明明清时期的对郑和下西洋评价背景华侨开发南洋②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私人受到严励限制,于是沿海奸商与之勾结,共同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①受命浙东抗倭,在九战九捷。②后赴福建、广东、与合作,于1566年基本肃清倭寇。16世纪开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年,托言船损货湿借地晾晒,经行贿后获允上岸。后来,又买通澳门守将,获准每年纳银500两,租借为暂居贸易地。此后,擅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①明末,荷兰侵占台湾。年,郑成功打败殖民者;第二年,台湾回归祖国。②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湾发展农商,提倡,。①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沙俄乘机强占和等地。②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置若罔闻,且继续增兵,扩大侵略。战况:1685年和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