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共3课时)【正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1课的文章。六年级的同学属于小学高段的最后一年,整体上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通过自学、合作探究、集体讨论等方式达到学习目的。本篇文章属于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内容较多,行文上有两条线索,人物的心理方面也有多重变化,想达到知识理解并情感共鸣的效果,需要花费三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三组课文要求要学习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由此,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上。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在教学过程中,生字词和课文整体感知方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习之后通过分享、讨论、修正等方式达到学习效果。在分析主要人物方面,以老师引导抓关键词、关键句,再采取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讨论,组内出结果,再在班级分享讨论,教师引导,以达到学习效果。评价手段方面,采取随堂检测的题目,课后写读后感作文的方式,检测学生收获。二、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隆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2.认识作者落雪,原名郑振铎。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4.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5.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6.引导学生多方讨论“我”成功的原因。三、教学准备1、学生学习本课之前,需要提前预习,预习要求:课文至少读三遍;生字注音,抄写一遍。2、教师准备PPT课件,小提琴演奏曲《月光》。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音乐导入:(一)师生共赏小提琴曲《月光》。同学们,刚才大家一起认真、陶醉地听完了小提琴曲《月光》,那么大家刚才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二)针对“唯一的”引发思考。1.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却在“听众”前面加了一个限制词--唯一的。说说“唯一的”是什么意思。(仅仅一个。)2.针对这三个字你有什么体会?(仿佛有某种强调作用,这个听众不同寻常,不一般,影响很大……)是啊,这是听众究竟是谁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入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自主学习,教师进行重点字词点拨,解决生字词部分:1.生字(PPT要求注音):悠、仪、歉、溜、嘿、割2.生词(PPT要求标注意思):神圣、悠悠、隆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二)认识作者。老师讲授。落雪,原名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主要的作品非常多,我们列举:《猫》、《最后一课》、《燕子》。(三)快速的浏览课文,问答环节:1.这个听众是谁?老妇人,老教授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概括再总结。【起因】: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经过】:“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