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目标】大纲条目细化要求2.秦汉(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2.秦汉注意“汉承秦制”王国问题的由来、发展及解决目的、内容、选才标准的演变及其影响性质、主要负担、评价【自主复习】一、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1、监察制度——刺史制度:①实行:时实行制度,全国分为13州,每州派一名进行监察,没有固定的治所,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②职权:代表中央监察和官吏③发展:东汉时监察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定期巡行,检阅,考察官吏,年终上奏皇帝,有的治所,开始掌握。东汉末年改为“”,成为州的最高长官。④实质:是为了加强对控制的监察制度★两汉时期监察制度的评价①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②这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借鉴。(积极)③不过,封建的监察机构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不可能根除官僚主义的种种恶习,也不可能摆脱官僚制度弊病的制约,从而导致监察部门的腐败,这是必然。(消极)思考一: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制度的演变2、地方行政——郡国并存:实行:西汉初年王国问题形成:封国分王国和侯国,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无治民权,受郡监督;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影响: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形成威胁,形成了“王国问题”解决: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注意《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此图揭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此时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区域,而是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区3、选官制度——察举制:发展:①西汉:汉武帝时,建立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皇帝,其中察举是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②东汉:注重一科,先是乡党声望,后是门第族望,累世公卿因此形成和发展。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实质:是一种选官制度二、两汉时期的经济制度:税收制度--编户齐民:目的: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内容: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和雇农等,被称为编户齐民,有独立身份,隶属地方政府,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赋税、徭役、兵役等。人口税和更赋很重实质:成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影响:编户制度推行后,解决了隐蔽人口的现象,国家能够控制赋税的交纳,促进了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但编户制度实行后,人口税加重,地主将赋税分摊在农民身上,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西汉赋税制度的内容①田租——土地税。自战国以来,均为“十税一”。后来刘邦称帝,减为“十五税一”。②算赋和口赋——都是人口税。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人每年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因称算赋。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人每年纳二十钱。③更赋——代役税。西汉规定,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之间,要服兵役两年。此外,每人每年在本郡服役一个月,叫做更卒或卒更。不服役的,每月出钱二千,叫做践更。每人每年还要戍边三天,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做过更。思考二: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特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发展变化。“汉承秦制”的主要表现: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④承袭秦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重点知识】1、西汉与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发展2、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他们在政治政策、民族政策和经济政策方面有那些相同与不同之处【巩固练习】1、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①算赋②口赋③调④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3、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