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一、考纲要求1、明朝的建立A2、内阁制度B3、清的建立A4、清军入关与明朝灭亡A二、知识网络三、基础选择题自查1、明朝建立:元朝末年,出身低贱的加入了反元(红巾军)大起义。1368年定都(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2.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巩固统治,注重的建设。在中央废除了和。包括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到此时,在中国延续了1600多年的制度结束了。即位后,设立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政务。3.特务政治:朱元璋对地方上实行了严密控制。建立了特务机构,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通过这些手段,皇权趋于极端,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4.明朝初年,十分重视整顿,严禁官吏,乱政害民。违者处以重刑,因此明朝初期,官场比较清廉。5.明朝中后期外部威胁萌生,满族首领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历史上称之为“”。1636年时,改国号为“”,迅速占领关东地区。6、明朝灭亡:1644年3月,攻下北京,皇帝自缢于,明亡。山海关的总兵联合清兵大败大顺军。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北京,陆续平定各地的抗清活动,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四、基础知识巩固1、明朝初期,朱元璋率军攻下了今天的南京。南京虎踞龙盘,真是帝王之都。当时南京的地名是()A.建康B.建业C.金陵D.应天2.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政体建立后,中国的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就开始了。这一矛盾的起始到结束的王朝是()A.战国秦、明朝B.汉朝到宋朝C.秦朝到明朝D.唐朝到清朝3.明朝废宰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到内阁成为制度,是在()A.洪武皇帝时B.永乐皇帝时C.万历皇帝时D.崇祯皇帝时4、.朱元璋发现地方官到户部对账,经常带有盖着官印的空白文册,已备户部查询有问题时,便重新填写,借以蒙混过关。下令将地方上不负责的官吏一律处死。这就是“空印案”。使用这段材料最为重要的是要反映明朝()A.朱元璋残忍无比B.君主专制的强化C.地方官吏狡诈D.重视整顿吏治5.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宋濂在家喝了什么酒,请了哪些客人,宋濂都如实地回答。朱元璋微微一笑说:“你果然没有骗我。”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朱元璋关心体恤大臣B.大臣宋濂忠诚可靠C.明朝特务活动猖獗D.专制皇权趋于极端6.明史专家吴晗曾这样评价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种君臣间的礼仪从侧面反映了()A.礼仪制度逐渐规范B.君臣关系日益紧张C.皇权不断得到加强D.对地方控制更规范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到了明朝干脆废掉了宰相,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8、清军入关后一方面大规模镇压抗清的义军和南明政权,另一方面对新占领区采取了调整统治政策,如取消明朝的苛捐杂税,停止圈占汉人的土地,开科取士等。采取这些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巩固清朝新生的政权B.孔子儒家思想的感染C.清朝的皇帝爱民如子D.降低人民抗清的情绪9、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A.中朝内阁军机处B.御史府内阁军机处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10、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位学者所指的是A.汉代的尚书令B.唐代的门下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首辅D.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五、材料分析题拓展1、中国古代封建皇帝同宰相的矛盾,从秦朝建立到明朝,皇权日益加强,最终到了明朝,这一矛盾得以彻底的解决。试从秦朝、唐朝、明朝的中央集权制的发展状况加以证明。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皇亲惟谋逆不赦。仿宋制,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