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学习目标: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重点难点:新中国三在政治制度。Ⅰ、课前预习:一、新中国成立与1954年宪法:1、开国大典: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其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会议上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2、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3、1954年,全国人大通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1、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制度是指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权力。它规范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专制独裁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政治协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政治协商会议。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80年代后,这个方针发展成“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力。1947—1965年,中国共成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成立的是内蒙古。三、1954年第一届人大:1、人大的主要议程有两个:通过法律、文件或报告,选举国家领导人。2、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的主要法律、文件或报告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③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1954年第一届人大选举的国家领导人是: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人大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四、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三条统一战线:名称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存在时间主体力量任务形成和结束标志结果Ⅱ、本课教学环节:【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导入:开国大典2、展示重点难点。【课堂展示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合作探究: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达标训练巩固提升】A1、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A、《共同纲领》B、《钦定宪法大纲》C、《临时约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B、最高权力执行机关C、修改宪法的机关D、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A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体现的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B、多党合作C、政治协商D、区域自治A4、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的是A、民主集中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政治协商D、区域自治B5、20世纪50年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和政协工作无法开展的主要原因是A、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文化大革命C、左倾冒进D、帝国主义干涉B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和政协工作陷于瘫痪是在A、巩固新政权时期B、过渡时期C、“文革”时期D、“文革”以后B7、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是A、旧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B、新民主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C、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中共的改造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