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学案:第十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人民版)一、教学目标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工农武装起义(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4)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2.红军的战略转移(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3.日本大举侵华(1)九一八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二、问题与例题问题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有关情况分析说明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讲解:(1)主要探索活动: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了南昌、秋收等起义,揭开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②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派的总方针;③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工农红军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④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应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例题: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解析:井冈山根据的创建与巩固,把中国革命的重心引向农村,开始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关于选项B,“八七”会议依托依托保卫基础保卫基础土地革命根据土地建设把土地革命同武装反抗国民常反动统治及创建人民军队结合起来,它使中国革命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因此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选项C是对八一南昌起义的评述。选项D是秋收起义后三湾改编的成果。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问题2如何全面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讲解:(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从理论上提出的建立农村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量后夺取城市的一条革命道路。(2)毛泽东认为:“工农武装割据”就是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武装斗争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保障;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使弱小的红军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是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基础;根据地建设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依托,否则二者无法开展。三者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如图所示:武装斗争(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否定了照搬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以城市为中心的教条主义做法,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例题:下列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由当时中国国情决定的B.是与共产国际的指导分不开的C.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是割据的必要条件D.表明中共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的道路解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摆脱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故B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问题3为什么说“九一八事变”是不可避免的?它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讲解:(1)根本原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近现代形成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和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重要因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政要就提出了主权、利益线的“二线说”,公然将邻国领土视为本国利益线,“大陆政策”已初露端倪,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1927年的“东方会议”和“田中奏折”更明确制定了企图分割满蒙和扩张在华利益的侵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