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56年,新中国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1956~1976年,中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误。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主干知识上。在新高考改革环境下,“一五”计划、统购统销及经济建设的教训等知识仍需要重点关注。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1953年。(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3.“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三大改造(1)内容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正确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2.主要失误(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3.纠正失误(1)举措: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4.建设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方面: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3)能源方面: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重大破坏: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2)出现起色: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周恩来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整顿。(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2.“十年动乱”的影响(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知识拓展1949至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949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53至1956年是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材补缺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调整”主要是指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调整的目的是调动私营工商业者的积极性,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易错易混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它属于私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知识拓展“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好,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