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心得体会选登姹紫嫣红陇原春——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甘肃文艺事业马少青十年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在这个精彩丰富、充满创造力的十年中,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甘肃文联和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一道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牢记使命,履行职责,发挥职能,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陇原沃土,以敏锐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前瞻的姿态,为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时代立言,为铸造民族的灵魂立德,热情讴歌陇原儿女在西部大开发热潮中的非凡业绩和精神风貌,展示陇原大地深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和文化遗产,描摹陇原儿女的生活状态和民风民俗民情、文化传统和文化心态,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甘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大批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书写了甘肃文艺事业的灿烂篇章。十年来,在文学、舞台艺术、造型艺术、民间艺术、影视艺术等领域,可谓佳作不断,成果丰厚,产生了一大批主题鲜明,立意高远,艺术质量上乘,观赏性较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佳作,许多作品已载入中国新文艺史册,成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十年来,甘肃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全国性的文艺评奖中多次获得各种奖项,为甘肃争得了荣誉,在提升甘肃知名度,扩大甘肃影响力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戏剧大省”“诗歌大省”的美名享誉文坛。数量众多的优秀作品,清晰地记录了十年来伟大祖国和陇原大地发展进步的足印,蕴含着先进文化的思想特征,热情地歌颂了时代生活的主旋律。同时,它们以浓厚艳丽的甘肃地方特色以及多民族色彩建构着自己的风格特征,并以此走向全国和世界,为人们开启了一道认识甘肃、了解甘肃、走进甘肃的独特窗口。陇原风采和甘肃气派已成为甘肃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上普遍遵循的风格取向,为祖国文艺百花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表现了一个独特的生活形态,并日益形成了一些与第1页共5页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思想主题取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品格。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交相辉映的文艺陇军。十年来,老中青三代文艺家在不同时期始终服务大局,增进团结,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德艺双馨”成为陇原文艺队伍的共同理想和精神追求,文艺家之间相亲、相敬、相助,始终成为甘肃文艺界的主流风尚。在经历社会结构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建立等诸多变化之后,通过一代又一代文联人的共同努力,文艺陇军不仅人才数量不断增加,而且创作实力也不断得到提升。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的老一辈文艺家风采犹在,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创作热情。在他们身上所凝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始终是甘肃文艺工作者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中年文艺创作队伍风华正茂,日臻成熟。丰厚的创作积累,深刻的理性思考,日趋成熟的创作技巧,使其成为甘肃文艺队伍的中坚力量。尤其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青年文艺家正在迅速成长,一支锋芒渐露、富有才情的文艺新军正在不断壮大,影响力日益提升。青年作家、艺术家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眼光敏锐,富有潜力,预示着甘肃文艺事业将薪火相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各种门类和形式的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努力满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十年来,各艺术门类,都能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多样的文艺活动。它们以丰富的活动内涵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扩大了文联组织的影响,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尤其是一些全国性、全省性的重大文艺活动,更是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成为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十年来,各种艺术展示、展演活动不断推出,文艺创作研讨、交流、出版、评论、培训活动常年不断,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力地促进了甘肃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和文艺人才的成长。十年来,文艺活动是省文联发展历程中极具浓墨重彩的一页,它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甘肃文艺繁荣的事业中,在服务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方面,功不可没。第2页共5页甘肃文艺事业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共同走过的十年历程,是燃烧着热情与理想,伴随着时代步伐昂首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