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南通模拟)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解析材料认为三省六部制较为科学地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C两项未涉及皇权相权矛盾,D项中皇权相权矛盾并不能消除,选择A项。答案A2.(·湖南模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机构设置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D.宰相权力的大小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宋代,地方无权,虽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是导致了积贫积弱,这是它最大的缺点。A项,汉唐地方均为郡(州)县两级制;B项,人才选拔权至隋朝科举制已收归中央,唐宋无法比较。D项,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无关。答案C3.(·武汉模拟)《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析三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从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分析可得知,C项正确;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D项无从体现。答案C4.(·安徽联考)《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它反映出()。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解析从材料看,有效信息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可以判断,隋朝改变了过去选官的办法。故选A项。答案A5.(·济南模拟)“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C.男女分工明确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能力。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勉强自给自足;但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要承受统治者剥削和压榨。答案D6.(·荆州模拟)“”“唐诗有云: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酒姥溪头桑袅袅,春巷”摘桑喧姹女。这些诗句反映出()。A.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集贸市场的繁荣B.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种植C.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精耕细作的水平D.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显著特点解析诗歌中的关键信息是农民种桑和麻,还有妇女采桑叶,唐朝有些地区已普遍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一方面是发展家庭副业的需要,也有流通的需要,故选B项。答案B7.(·洛阳模拟)““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B.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说明仍存在土地兼并;唐代均田“”制,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说明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答案C8.(·临沂模拟)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