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可充电电池和燃料电池通过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研究,有关可充电电池试题是年高考一大亮点,这充分说明可充电电池在今后教学中的重要性。但这类试题往往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错误率较高。如何解答此类问题,现归纳如下:一、可充电电池1.可充电电池电极极性和材料判断例1、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充放电反应按下式进行:Cd(OH)2+2Ni(OH)2充电放电Cd+2NiO(OH)+2H2O。由此可知,该电池放电时的负极材料是()A.Cd(OH)2B.Ni(OH)2C.CdD.NiO(OH)解析:要理解镍镉电池放电和充电的过程。放电是原电池反应,根据题给条件知放电(原电池)时的总反应式为:Cd+2NiO(OH)+2H2O充电放电Cd(OH)2+2Ni(OH)2。标出原电池总反应式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指出,即可知道参与负极反应的物质:Cd+2NiO(OH)+2H2O=Cd(OH)2+2Ni(OH)2。从上式可知,Cd可作负极材料,参与负极反应。故应选C。点评:此类试题考查可充电电池电极极性和材料判断,首先要准确判断充电、放电分别表示什么反应(原电池反应还是电解池反应),并写出充电、放电的总反应式,然后在总反应式上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可正确判断可充电电池电极极性和材料。2.可充电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判断例2、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3Zn+2K2FeO4+8H2O充电放电3Zn(OH)2+2Fe(OH)3+4K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3e-+5OH-=FeO42-+4H2OC.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氧化D.放电时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解析:高铁电池放电作用是原电池的功能,其总反应式为:3Zn+2K2FeO4+8H2O=3Zn(OH)2+2Fe(OH)3+4KOH,根据上述书写电极反应式的方法可知,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正极反应为:FeO42-+4H2O+3e-=Fe(OH)3+5OH-,A正确;充电就是发生电解池反应,其总反应式为:3Zn(OH)2+2Fe(OH)3+4KOH=3Zn+2K2FeO4+8H2O,根据上述书写电极反应式的方法可知,阳极反应为:Fe(OH)3+5OH--3e-=FeO42-+4H2O,B正确。放电时每转移3mol电子,正极有1molK2FeO4被还原为Fe(OH)3,而不是被氧化,C错误。根据正极反应式FeO42-+4H2O+3e-=Fe(OH)3+5OH-知,放电时生成OH-,故正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增强。故本题应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变化、及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侧重考查考生对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理解及分析问题的能力。3.可充电电池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及元素被氧化、被还原判断例3、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以LiMn2O4为正极,嵌入锂的碳材料为负极,含Li+导电固体为电解质。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LiMn2O4=Li2Mn2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放电时,LiMn2O4发生氧化反应B.放电时,正极反应为:Li++LiMn2O4+e-=Li2Mn2O4C.充电时,LiMn2O4发生氧化反应D.充电时,阳极反应为:Li++e-=Li解析:放电时作为电源来用,根据放电时的电池反应知,负极反应式为:Li-e-=Li+,正极反应式为:Li++LiMn2O4+e-=Li2Mn2O4,B正确,但LiMn2O4发生还原反应,A错误。充电时,阴极反应式为:Li++e-=Li,D错误,阳极反应式为:Li2Mn2O4-e-=Li++LiMn2O4,故应是Li2Mn2O4发生氧化反应,而不是LiMn2O4,C错误。本题应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化学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虽然新型电池增加了试题的陌生度,但考查原电池及电解池的原理不变,这是解答本类试题的关键。4.可充电电池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及总反应式的书写例4、锂离子电池已成为新一代实用化的蓄电池,该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电压高的特性。锂离子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负极反应:C6Li-xe-=C6Li1-x+xLi+(C6Li表示锂原子嵌入石墨形成的复合材料)正极反应:Li1-xMO2+xLi++xe-=LiMO2(LiMO2表示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锂离子电池充电时电池反应为C6Li+Li1-xMO2=LiMO2+C6Li1-xB.电池反应中锂、锌、银、铅各失1mol电子,金属锂所消耗的质量最小C.锂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