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公司应急管理规定公共交通作为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承担着广大市民日常出行的重任。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营,特制定本应急管理规定。一、总则1、目的本规定旨在建立健全公共交通公司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障公共交通安全、有序、高效运行。2、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共交通公司所属的公交线路、车辆、站点以及相关设施在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3、应急管理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始终将保障乘客和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预测和预警工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公司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建立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应急处置合力。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指挥中心成立公共交通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公司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指挥中心主任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担任,成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应急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1)研究制定公司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2)统一指挥、协调公司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3)决定启动和终止公司应急预案。(4)协调与外部相关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2、应急工作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处置需要,设立以下应急工作小组:(1)抢险救援组:负责组织实施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包括车辆抢修、人员搜救等。(2)医疗救护组:负责组织医疗力量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和转运。(3)治安保卫组:负责维护突发事件现场的治安秩序,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4)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和调配,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后勤保障。(5)信息发布组:负责收集、整理和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3、各部门、各单位职责(1)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完善公司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2)运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调整公交线路和车辆运营,保障市民出行需求。(3)技术设备部门:负责保障公交车辆和相关设施设备的技术性能良好,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支持。(4)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调配应急救援人员,做好员工的安抚和心理疏导工作。(5)财务部门:负责保障应急处置工作的资金需求。(6)各基层单位:负责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按照公司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三、预防与预警1、预防措施(1)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2)加强对公交车辆和相关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其技术性能良好。(3)加强对驾驶员、乘务员等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4)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实战能力。2、预警机制(1)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气象、路况、客流等信息的监测和分析。(2)根据突发事件的可能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将预警级别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3)当出现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征兆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四、应急响应1、响应级别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分为四级: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Ⅳ级响应。2、响应程序(1)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人员应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2)各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并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先期处置。(3)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4)应急处置工作应按照“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进行。五、应急处置1、交通事故处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