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考点1秦的统一1.(2019·浙江温州中学学考)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①秦国实力的强大②人民渴望统一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争霸战争、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各民族初步融合;长期的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渴望安定的生活,统一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远在其他诸侯国之上,历经多年战争,秦国已经具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实力;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一全国。①②④是秦统一的客观条件,而③是秦统一的主观条件,故选①②③④组合,排除A、B、D三项,选C项。2.(2019·河北石家庄高一调考)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标榜君权神授B.宣扬先帝功德C.强化个人权力D.突出个人功绩答案:D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全国。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因此D项说法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3.(2019·上海宝山区高一合格考试)秦始皇征服百越后,增设了南方四郡,其中郡所相当于今天广州地区的是()。A.象郡B.南海郡C.桂林郡D.闽中郡答案:B解析:象郡相当于今天广西西部、越南中北部,南海郡在今广东,桂林郡在今广西,闽中郡在今福建。4.(2019·河南洛阳高一学考)全面分析画面内容,下面两幅图可以反映出秦始皇()。①统一货币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统一车轨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④答案:B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半两钱和衡器具,分别体现出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故①②③正确,图片体现不出统一车轨的信息,故④错误,选B项。5.(2019·浙江余姚中学高一学考)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①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②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③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④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A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可知,这应为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该制度将人民限定在土地上,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故排除④;该制度下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代行中央管理地方,实际行政权收归中央,故③说法错误,排除;该制度将人民限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故①②正确。A项为正确答案。考点2秦朝的暴政6.(2019·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一学考)秦朝二世而亡,主要是内乱导致,但是也有人把它归结为“杀长立幼”“丞相谋异”“阉臣弄权”“诛锄骨肉”“蒙蔽”“弑逆”等各种事情弄全。在本质上反映了()。A.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B.皇帝制度居于核心C.君主专制的弊端D.君相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杀长立幼”“丞相谋异”“阉臣弄权”都是君主专制造成的,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弊端,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之一,排除B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7.(2019·浙江杭州高一学考)“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秦始皇把诗书焚烧后,他的帝王事业也就完了,拱卫首都的河山虽然险固,也毫无作用。烧书的火坑还未冷下来,原来六国的地方已经大乱了,农民起义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是读书人”。“竹帛烟销”指“焚书坑儒”;“刘项”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故选C项。A项统一六国材料未体现;B项政治改革和D项刘项文盲在材料中都无法体现。8.(2019·北京东城区高一合格考试)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