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基础巩固1.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答案:C2.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A.洋务运动期间B.中日甲午战争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期间答案:C3.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影响的典型表现是()A.欧式洋房出现B.吃西餐成为时尚C.出行乘火车、轮船D.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答案:D4.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解析:甲、乙两图分别反映的是清末婚嫁和民国婚照,无法反映日常服饰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婚姻礼俗的变迁,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的表述以点代面,同时B项“已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从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图片不能反映婚姻自主观念普遍流行,故D项错误。答案:C5.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解析:“革命巨子”是指辛亥革命的领袖们,他们“喜用外货”“互相效法”,这反映了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故C项正确;A、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错误;B项仅提到西装革履的流行,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内容,故错误。答案:C6.观察下列一组中华民国初期的“老照片”,完成要求。(1)上述图片主要反映了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1)现象:西装流行;剪除发辫。说明: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日益走向近代化。(2)西方外来文化的传入;辛亥革命的重大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二、能力提升1.某研究近代中国饮食变化的文章目录中有“刀叉——‘野蛮杀伐’的饮食符号”“西方人眼中的中餐陋习”“中西方饮食的珠联璧合”等条目。据此可知,该文章揭示了()A.中国人对西餐有抵触思想B.西方人难以接受中餐的习俗C.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巨大D.中西饮食文化在碰撞中融合解析:材料“野蛮杀伐”“中餐陋习”“珠联璧合”是对中西饮食方式不同的认识,说明中西饮食文化在相互碰撞中趋向融合,故D项正确;“珠联璧合”说明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故A、B两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中西饮食文化的相互融合,并不是比较二者的差异,故C项错误。答案:D2.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都市“新少年”对西方生活方式的追捧,《申报》的文章指出了新少年“醉心争购舶来品”“轻利权”的问题,比较理性地分析了这一现象,D项正确。“新少年”的盲目时尚追求只能代表少数人,不能代表“国人”,也不能说明“着西装已成为当时的普遍现象”或者“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A、B、C三项均错误。答案:D3.《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材料说明清末北京的妇女缠足之风仍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人极为普遍,进一步说明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缠足习俗仍然盛行,没有反映社会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风气仍然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比较精湛,与删繁就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