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6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特质——担当精神·工匠精神·自强不息1.《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C.说明手工业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工商业,不涉及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商业传承,呈现传于子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不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手工业技术传承未体现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2.(黄山2019二模,26)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答案B解析据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说明汉代民间纺织业有一定规模,故选B项。3.(宣城市2019届二模,24)下表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答案B解析“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B项;不应早于东周时期的是人工冶炼的铁器,排除A项;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排除C项;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的是民营,排除D项。4.(宣城市2019届二模,26)《宋史》载权臣吕惠卿之弟温卿以不法闻,大理正张近受诏治理,哲宗皇帝谕之曰:“此出朕命,卿无畏惠卿”。张近对曰:“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材料体现了宋代()A.司法实践中官员的法治意识B.司法事务独立于皇权之外C.理学坚定了司法官判案立场D.礼法合一的传统受到破坏答案A解析“法之所在,虽陛下不能使臣轻重,何惠卿也”表明官员的法治意识,故选A项;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司法不独立,排除B项;理学强化了皇权,没有坚定司法官判案立场,排除C项;材料表明官员的法治意识,但最终结果是皇权至高无上,因此礼法合一的传统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5.“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答案C解析材料民营手工产品形式上借鉴官营产品,并不是假冒官营产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此举对民营与官营手工业关系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民营手工产品形式上借鉴官营产品,是为了促进自身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知名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此举对民营与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影响,故D项错误。6.(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市2019届一模,27)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元代明初明末清初官窑4758346官搭民烧(窑)——26941民窑220285356上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B.官营作坊垄断地位被打破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从元代到清初民窑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现出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到清初官窑和民窑的数量变化,不能体现出制瓷业的利润,排除A项;材料能体现民窑数量上占主导,但不能表明官窑在制瓷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排除B项;虽然民窑数量增加,但不能表明政府无法控制经济,排除D项。7.(天一大联考2019届第三次测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把封建社会中“亡国”与“亡天下”做了区别,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