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六日,《上海画报》的内容有:东北民众致陈友仁书、上海救国义勇军之大检阅、宋子文陈立夫谒汪记等。该报出版于公历(C)A.1929年B.1930年C.1931年D.1932年解析: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民国二十年为1931年。故答案为C项。2.右图所示的香烟品牌曾在民国某一年风行全国。这一年最有可能爆发了(B)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解析:图中材料反映出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的抗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率领下,奋起抵抗,故选B项;A项与蔡廷锴、蒋光鼐等爱国将领的抗战无直接联系,排除;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在图中事件之后,排除C项;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在图中事件之后,排除D项。3.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劝夫回头》《千万别上鬼子当》《满军哗变歌》等十余首作品。这些作品(A)A.宣传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瓦解敌人斗志B.扭转了东北抗战的根本形势,分化了日军阵营C.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D.促进了国共两党团结抗日,共赴国难解析:根据“在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中,经常出现‘唱着打’的场面,即:喊话、唱歌、射击轮番进行。在东北抗联诸多的歌曲中就有《劝满洲士兵歌》《劝夫回头》《千万别上鬼子当》《满军哗变歌》等十余首作品”可知其目的为宣传抗日统一战线,同时瓦解伪军的斗志,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战争的结果,无法判断是否已经扭转了形势,故B项错误;“东北抗联部队”其对抗战作出了贡献,但无法“保障抗日战争取得彻底的胜利”,故C项错误;“东北抗联部队与伪军作战”没有涉及国共两党的关系,故D项错误。4.下表为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关于各方面态度的史料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D)时间各方面态度12月13日南京各大学校长、教授罗家伦等347人联名致电指责扣蒋行为。12月13日中共政治局会议指出:“在我们的观点,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12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12月24日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陈述了关于放蒋条件的指示。A.“西安事变”激化了国内各方的矛盾B.各方面逐渐达成和平解决的一致意见C.美国政府开始实行“扶蒋反共”政策D.对蒋介石的处置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解析:材料只是说明了各方的态度,没有说明各方之间的矛盾激化,故A项错误;通过“12月13日南京各大学校长、教授罗家伦等347人联名致电指责扣蒋行为”“12月13日中共政治局会议指出:‘在我们的观点,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可以看出各方的意见不一致,故B项错误;1936年“西安事变”中共没有形成对美国的威胁,美国不会用此政策,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不同方面对“扣蒋”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政策,故D项正确。5.下图为90多岁的日本老兵多立太郎,前来日本当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地方下跪谢罪。这个地方是(A)A.卢沟桥B.柳条湖C.上海D.南京解析: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6.日本今井武夫在《支那事变的回想》中写道:“在中国事变的开头,日本方面有一部分人以为一个回合就可以使中国军订立城下之盟。这种思想如白日梦一样消逝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事变”是指“九一八”事变B.“事变”促成了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C.“事变”引发了美日关系破裂D.长沙会战导致了日本“白日梦的消逝”解析: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与题干“白日梦”不符,故A项错误;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与题干“白日梦”相符,故B项正确;美日关系彻底破裂应该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与在中国的事变无关,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与长沙会战无关,故D项错误。7.《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