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民国初年颁布《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共和国无阶级之分,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主要体现了()A.自由思想B.民主思想C.平等思想D.共和思想解析:由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受治于同一之法律”“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可以得出材料意在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自由、民主和共和思想等,A、B、D三项不正确。答案:C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解析:从材料中的“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反映了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服饰比西方服饰有更强大的生命力,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观点相悖;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3.清末有官员惊叹:“国之典章莫重于章服,而今之章服之紊亦已甚矣。以职员所涉历,车于陆,舟于水,皆洋式也;酒于觥,肉于俎,皆洋食也;楼其冠,洋其履,德、法其衣裳,皆洋工也。”这一惊叹表明当时()A.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深刻B.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击C.欧风美雨挟来文明开化D.国人衣食住行全盘西化解析:材料表明清末中国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出现了西化的趋势,这说明中国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深刻,但并不能说全盘西化,A项正确,D项错误;B、C两项虽有一定道理,但与材料关系不如A项更密切,排除B、C两项。答案:A4.(2019·浙江选考)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题图中两个男人仍然穿着长袍马褂,故①正确。“知识女性”由材料不能得出,故②在题中没有体现。题中服装不能明显反映等级身份,故③不正确,排除。题中左图反映了服饰趋向短袍窄袖的时代特征,故④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为A项。答案:A5.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漫画的能力。图中人物剪掉一段辫子是崇尚西法,留下一段辫子是保留国粹,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即反映出旧有观念根深蒂固。答案:C6.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解析:“清帝丢皇位”是在1912年,因此在1909年不可能出现“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的现象,C项正确。答案:C7.(2019·河北安平中学月考)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重农抑商观念的消失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解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而后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在这里开辟出租界。从本质上说,租界是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的“国中之国”,也是其对华实施政治渗透、经济掠夺的基地。但殖民当局在租界内采取严格的市政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建设手段,客观上促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