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双测过关(二十三)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政策是()A.抵抗侵略B.边打边谈C.不抵抗政策D.观望犹豫解析:选C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东北军撤入关内。2.在20世纪中国发生的某次学生运动中,游行队伍打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等口号,这场运动是()A.五四运动B.一二·九运动C.国民革命D.义和团运动解析:选B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3.《蒋介石年谱》记载,1933年3月,蒋致电张学良,“明日恐不能起飞,而热(河)战紧急,兄须速往承德督战,不必待弟到平,免误战机”。这一电文发出的背景可能是()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备战日寇D.“围剿”红军解析:选C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故A项错误;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故B项错误;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故C项正确;1933年,红军仍然在南方地区对抗国民党军队“围剿”,故D项错误。4.《大刀进行曲》如此唱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促使“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华北事变”D.八一三事变解析:选B据所学可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面抗战爆发,故选B项。5.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革命性质的变化B.革命对象的变化C.主要矛盾的变化D.国际形势的变化解析:选C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大敌人。正是这一矛盾的变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6.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其目的是()A.维护国家统一B.实现团结抗日C.推翻北洋军阀D.发展统一战线解析:选B全面抗战开始后,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7.“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这里的“转变”应是指()A.由反共到与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B.由反共到不再敌视中国共产党C.放弃了反共、剿共政策D.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解析:选A西安事变后,国民政府由反共到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由反共到不再敌视并不能有效推动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由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民政府并没有放弃反共、剿共的策略,在抗日战争时期,爆发了反共的皖南事变,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国民政府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8.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关于国家高度重视该活动的主要原因理解正确的是()A.再次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B.铭记日本侵华这段国耻,不忘仇恨C.纠正日本恣意篡改历史的错误做法D.向外国人宣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选A国家高度重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的主要原因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维护和平”,故选A项;B、C、D三项皆不符合题干主旨,均排除。二、非选择题(共14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引自历史教科书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