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年题组1.(·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答案】B2.(·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答案】A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忘山庐日记》【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答案】B4.(·海南单科·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考点】辛亥革命【解析】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D。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答案】B5.(·上海单科·24)右侧日记最可能写于()A.1861年B.1895年C.1907年D.1913年【考点】”预备仿行宪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图片材料中的关键词立宪议院等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反映了20“”世纪初期,清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实行预备立宪,故选C。【答案】C年题组1.(·福建文综卷·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答案】D2.(·江苏单科·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