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下列关于清末新政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目的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②内容与“百日维新”有一致之处③要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④新政扩大和加深了社会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的内容有一致之处,且新政实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从实施效果上看,大量增加捐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加深了社会矛盾,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C项。2.孙中山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斯役”是指()A.金田起义B.四川保路运动C.湖北武昌起义D.广州黄花岗起义答案D解析材料出自《黄花岗烈士事略》,描述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故选D项。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B项是武昌起义的有利时机,武昌起义即武昌革命,排除A、B、C三项。3.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在国外获得高中、大学、博士等学历者,分别授予举人出身、进士出身、翰林出身等功名及相应的官职。此举意在()A.推动洋务运动B.融入现代文明C.削弱革命力量D.加快立宪进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革命风起云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是拉拢留学生,削弱革命力量,故C项正确。“意在”表示目的,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A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融入现代文明”不是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故B项错误;清政府本意并不想立宪,故D项错误。4.19世纪末美国社会活动家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在其著作《进步与贫穷》中认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盖于经济学上均分之不当。”鉴于此,孙中山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福利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贫困”“经济”“均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三民主义的内容可知是民生主义,故选C项。5.史学家费正清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A.中国完成了近代化B.皇帝制度结束C.中华民国成立D.清政府垮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口”“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兵变是武昌起义,即辛亥革命。B、C、D三项都是辛亥革命带来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至今都没有完成近代化,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项。6.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在立宪派的“出谋划策”下,“以咨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各省才纷纷独立,这说明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各派力量合力促成的,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B项错误;此时民主共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此时的立宪派力量还很强大,故D项错误。7.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朱元璋《谕中原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相似表述,1906年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时,提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三民主义是科学的纲领B.明确了近代民族革命任务C.与朱元璋斗争对象相同D.孙中山革命目标日渐清晰答案D解析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革命对象是满洲封建专制统治,说明对半殖民地社会认识不清,反侵略不明确,故A、B两项错误;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是反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故两者斗争对象不同,排除C项;孙中山从排满,到反对民族复仇,说明孙中山明确了反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的目标,故D项正确。8.辛亥革命后,“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体制的激励B.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C.人民的权利得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