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单元诗词鉴赏【语文卷·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K01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感事【元】张昱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从张士诚手中夺得杭州,聘张昱入幕,官右司员外郎。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杨完者被杀,张昱从此不仕,流寓城中。这首诗就作于此时。(1)“雨过湖楼作晚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分析。(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重点考查炼字。【答案解析】(1)“寒”字用得好。(1分)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1分),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1分)。解析: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②分析该字用了什么特殊手法。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思路点拨】分析诗歌鉴赏中的炼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要抓住其中的动词。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中的诗眼。其次要抓住诗歌中的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第三,要注意诗歌中名词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些诗歌中还应注意数词和副词的使用。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对家乡的思念(无家可归的感概),山河破碎的悲凉(有国难投的悲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解析:掌握诗人的情感,不能脱离诗句去分析。具体赏析时,或借助创作背景去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或逐联赏析,结合诗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语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解答本题,须琢磨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意境领会景物所蕴涵的感情。【思路点拨】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第二步,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三步,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第四步,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第五步,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语文卷·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1)】K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送人还荆州唐·皇甫曾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8.诗歌的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1)运用想像(2)虚实结合(2分),(答“借景抒情”给1分)(3)由眼前景想像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出对友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寂寞的关切(2分)解析:①审题干——明确鉴赏点是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②审鉴赏对象——“云梦”与“晓”、“洞庭”与“春”、“传”与“接”。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我们常说的表现手法指: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类比、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比兴、卒章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