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凭借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依然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成为受危机影响最小的国家。德国提出的“工业”被誉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英国提出了“高价值制造业战略”,日本提出了“产业复兴计划”、法国提出了“新工业法国”等。制造业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大而不强”,一直是困扰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难题。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产值占全世界的,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超过多种,中国出口产品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达到。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达到以上,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至年,有的甚至落后至年。技术差距主要在于技术指标水平低、数字化技术运用低、自动化水平低等方面,即使在具有较高技术的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出口产品中,国内企业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还不足。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出口效益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多数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在世界知名品牌中,中国产品的品牌寥寥无几,几乎没有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知名品牌。中国迫切需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出口具有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落后于早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也是客观必然,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已建成由完整的原材料能源工业、装备工业、消费品工业、国防科技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组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产业配套能力,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一、中国制造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大都采用贴牌生产方式,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和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即使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产品,中国生产厂商也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严重匮乏技术短板依旧存在。二资源利用效率低对环境的友好度低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对资源的消耗量巨大,但资源未得以充分利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日益尖锐,环境日益恶化。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虽都在不断下降,但依旧很高。制造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减少对环境污染,进一步集约化并建设资源友好型经济势在必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从生产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具体而言,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自主开发能力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很多低端制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竞争不过东南亚等国家,高端制造尽管发展很快,可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现在中国的工业处于中间地带,受到两头挤压。正如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概念,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应该考虑如何能够长远提升中国创造的能力以及产业投资、经营环境,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早期代工阶段。四信息化程度低中国制造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