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6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b)(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①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②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主共和不相容。③鲁迅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①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②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③“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1)积极性:①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③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新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微点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辛亥革命是从政治上反封建,而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上反封建。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1)十月革命前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②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2)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①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②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分别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微点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综合理解1一个转变: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内容的转变。2两大背景:新文化运动推动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3三大步骤:开始传播、广泛传播、中国化。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2)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微点拨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经历了“器物改革”→“制度改革”→“思想文化改革”三个阶段,学习的道路也经过了由英国→日本→美国→俄国的演变,这个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反侵略反封建的性质,每次发展都伴随着思想领域的交锋论战,并体现出内在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主题一“西学东渐”新阶段——思想文化改革史料实证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史论总结1.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民主(德先生)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科学(赛先生)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道德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公民道德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臣民道德)新文学平易、新鲜、通俗的国民文学(白话文)旧文学雕琢、陈腐、艰涩的贵族文学(文言文)2.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通过营造新文化氛围来实现民主政治。(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