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仿真模拟卷(九)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新唐书》记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由此看出,促使武则天“感悟”的历史因素是()A.宗法制B.封建等级制C.分封制D.君主集权制2.先秦某思想家曾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该思想家是()A.庄子B.孟子C.墨子D.老子3.右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晚期丝织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①汉朝疆域西至陇西地区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③汉代丝绸之路存在军事保障④汉朝公文用隶书书写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④4.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采用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5.唐代诗人李群玉的《石渚》诗中描绘了某一瓷窑鼎盛时期的盛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这一瓷窑是()A.河北定窑B.浙江龙泉窑C.长沙铜官窑D.山西耀州窑6.费正清指出,宋朝出现了“商业革命”。下列对宋代“商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交通便利之处出现草市B.宋都有正式的“市”九处C.城市中出现商业区“市井”D.汴京已形成繁华的商业街7.《中华大帝国史》一书的部分章节内容如下:“第七章中国的法律规定不准出国打仗,没有皇帝准许国人不得离境,外国人也不得入境……第八章皇帝的内阁……”此记载所属内容指的是中国哪个朝代()A.秦朝B.唐朝C.元朝D.明朝8.清代小说在描摹人情世故方面有着成功的表现。下列作品,属于此列的是()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9.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侵略者做出的最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材料说明《海国图志》()A.是一部军事科技专著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C.使国人反侵略意识觉醒D.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10.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学校,该校于1879年列出课表(如下图)。由此可知其()①注重近代思想启蒙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③体现中体西用思想④要求学生文理兼修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1.1912—1922年,中国纺织业中纱锭由50余万锭增到近160万锭,年均增长率为12.1%;布机由2616台增至6675台,年均增长率为11%。纺织业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这主要说明了()A.纺织业中心向内地转移B.民族纺织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C.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D.近代民族工业格局以轻工业为主体12.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思想家。他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是()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B.《庶民的胜利》C.《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D.《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13.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使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下列宣传标语最能体现这一“革命的火焰”的是()A.驱逐鞑虏,恢复中华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打倒列强,除军阀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14.1948年8月,某人写道:“沪上抢购之风,日益如炽,所有日用百货,各店都抢购一空……本公司半日之间货已购空。”导致此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日本侵略导致社会经济崩溃B.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C.美国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捐税负担15.读下图。1958年,为了在“两年到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