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情况,这说明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故选A项;材料已说明炎帝属于传说,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传说的真实性,排除B、D两项;传说内容经过考证也可以作为史料使用,排除C项。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铁制工具B.曲辕梨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反映的是刀耕火种,与之相符的工具是石刀石斧,D项正确。3.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镈商朝耒、锛、铲、锸、斧、析锄、铲、镈西周耒、锛、铲、锸、斧、析、援锄、铲、镈、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答案C解析本题以表格形式展现了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有木制农具如耒、析等,排除B项;A、D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从夏朝到西周,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不断增加,说明耕作方式在进步,故C项正确。4.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答案D解析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正确。5.下图展示的耕作方法,最早出现在哪一时期()A.商周B.西汉C.隋唐D.明清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知,第一年种植庄稼的沟在第二年会成为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合理利用地力的耕培方法是代田法,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故选B项。6.“苏湖熟,天下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谚语,它最早产生在()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答案C解析“苏湖熟,天下足”表明苏州、湖州所在的江浙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说明我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南宋完成南移。故C项符合题意。7.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脚踏翻车、高转筒车说明了()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答案D解析脚踏翻车、高转筒车都是我国古代的灌溉工具。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多样化,D项正确;这与水患治理无关,排除A项;经营方式指的是集体劳作或个体经营,排除B项;脚踏翻车、高转筒车不属于水利设施,排除C项。8.俗谚“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说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说明其具有封闭性,这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项。[等级提升]9.右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A.牛尊的材质上B.牛尊的腿上C.牛尊的鼻子上D.牛尊的背部答案C解析材料“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即证明春秋时期出现了牛耕方式。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尊的鼻子上有供人驾驭的鼻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驾驭牛进行耕作,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牛耕方式无关,排除。10.《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尤其如此。材料“养生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