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民政防灾减灾项目建设情况汇报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崇信建县于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位于xx市东部,东靠泾川、灵台两县,西与xx县接壤,北连xx市xx区,南与XX省xx县毗邻。全县辖2镇4乡,79个行政村,410个合作社,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万人。全县总土地面积850平方公里,耕地37万亩。泾河的主要支流汭河、黑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年径流量近2亿立方米。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储量14.3亿吨。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泉寺,省级风景名胜区五龙山,省级森林公园唐帽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武康王庙,有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全省经济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主导、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四大战略,规模开发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加快推进“六个集中突破”,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煤电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崇信电厂、大柳煤矿、新安煤矿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全县累计建成矿井10对,在建2对,初步形成了1000万吨的煤炭生产能力和80亿度的发电能力。草畜、果菜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农民人均1亩果、1头牛、半亩菜、户均输出1名劳动力的稳定增收格局。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县66%的村实施了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实现了村村通油路,自来水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100%和95%,能源沼气入户率达到50%。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设施和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县近70%的学校实施了危房改造、校舍安全等工程,建成了标准的村级卫生所和计生服务室,城乡养老机构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达到95%。成功创建了“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绿化模xx县”、“省级精神文明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和“全省双拥模xx县”。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市“四三二一”战略思路,继续大力实施“四大第1页共4页战略”,着力提升“四大产业”开发水平,加快建设“四大功能区”,扎实推进“六个集中突破”,全县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10月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4.9亿元,同比增长25.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9亿元,增长7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亿元,增长18.5%;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增长37.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7亿元,增长3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现金收入分别完成120XX元和2483元,增长10.6%和15.3%。预计到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完成16.4亿元,同比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亿元,增长4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亿元,增长15.2%;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3.13亿元和1.34亿元,增长20%和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现金收入分别完成14544元和3246元,增长12%和15.8%。可全面或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二、防灾减灾项目进展情况20XX年,省、市下达我县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1项,总投资150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目前,项目已基本竣工,完成投资151万元。项目区占地面积94亩,按标准要求配备了应急供电、供水等设施,明确了交通通道,设置了广播宣传和指挥系统,划定了指挥中心、棚宿区、医疗区、物资贮备区、防疫区等6个功能区,棚宿区可集中安置避难人员6400多人,有效提升了全县防灾减灾整体水平。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项目下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民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建设时限和建设要求,及时协调解决资金、用地等实际困难,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二是认真调查研究,科学规划选址。严格按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求,坚持平灾结合,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县城滨xx区休闲广场实施该项目,确保发生突发性灾害第2页共4页事件时,群众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