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作业(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9·滨州高三调研)《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这反映商朝末期()A.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B.地位尊卑影响王位继承C.王位继承遵循长幼有序D.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解析宗法制已达到完备程度是在西周,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启的地位低下,辛的地位比启高,辛继承了帝位,故B项正确;启比辛年长,不得嗣,故C项错误;家国同构体制正式确立应该是在西周,故D项错误。答案B2.(2019·衡水高三摸底)商人之所以祭祀祖先,是因为他们相信成为鬼神的祖先是他们与至上神上帝之间的纽带,仍然有赏罚的能力。而周人祭祀祖先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在宗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功列于民”者。由此可见,与商代相比,周代政治文化()A.突出宗法等级秩序B.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C.彰显人文理性因素D.神权与王权结合更为紧密解析从商人祭祀带有神权色彩到周代祭祀“‘有功列于民’者”,体现了周代政治文化突显人性和理性的一面,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的内容,排除A项;祭祀祖先的对象是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功列于民”的人,并不代表有功利主义色彩,排除B项;周代祭祀祖先的对象变成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非商代的鬼神,说明周代政治的神权色彩有所弱化,故D项错误。答案C3.(2019·福建省龙岩市高三质检)西周贵族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之分。战国时秦国推行二十级军功爵制,平民也可因军功获得爵位,此为各诸侯国效仿。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B.社会转型带来社会结构变动C.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解析战国时期属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军功爵制逐步取代世卿世禄制,带来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改变社会结构,故选B;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排除A项;C项中的“完全”说法太绝对,排除;“平民也可因军功获得爵位”,会带来社会阶层流动,而不是等级固化,排除D项。答案B4.(2019·山东烟台高三联考)在分封制下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从而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此现象主要说明()A.分封制有助于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B.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C.分封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D.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解析分封制最大特点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形成了血缘政治,“授之民向东迁徙”“打破了邦族界限”说明血缘关系的政治逐渐向地缘政治转变,故A项正确;民族融合的信息不是材料体现出的主旨,故B项错误;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中央与地方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不是分封制加强文化的传播,故D项错误。答案A5.(2019·汕头高三模拟)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先秦宗法制()A.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B.孕育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C.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D.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解析在传统的家庭中用宗法关系原则确立的礼制恰恰能起到标识社会成员身份尊卑贵贱的作用,因此孕育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原则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排除A项;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指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形成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这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宗法制的影响,不应该是从政治层面思考,故排除D项。答案B6.(2019·厦门高三统考)西周时期中国人形成了亲戚观念。父母、祖父母、叔伯、婶婶、姑姑是血缘关系中最近的亲人;外祖父母、舅舅、舅妈、姨妈是血缘关系第二重要的亲人。材料反映()A.宗法制影响了亲戚观念B.西周亲戚体系较为庞大C.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D.宗族凝聚力在逐渐加强解析材料中的“最近的亲人、第二重要的亲人”等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近远疏划分的,也就说明了宗法制、宗法观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