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2.《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倾诸侯,造成秦得蜀后“富厚”的主要原因是A.重大改革推动发展B.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D.与民休息政策的推行【答案】B【解析】关键信息是“秦得蜀后,益富厚”,表明秦拥有蜀使得“富厚”,主要因为蜀地修建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故B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秦得蜀后,益富厚”,排除。3.西汉《二年律令·户律》规定“受田宅,予人若卖宅,不得更受”,且规定买卖土地要由基层官吏严格按照程序登记造册,并办理手续。这些规定说明西汉A.对市场加强控制B.承认私有产权的合法性C.遏制了土地兼并D.力图维护小农的稳定性【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是西汉政府对土地产权的制度规定,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CD材料无法体现。4.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D.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答案】C【解析】据材料“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年产墨数万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徽商属于商业资本,“胡开文墨庄”属于手工业生产作坊,这说明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故C选项正确;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故B选项错误;坊市制度指坊市分开,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不属于此类制度,故D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清朝徽商”、“胡开文墨庄”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商业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据此即可正确判断。5.从南宋开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全面实行于元代,到明代依然被保留下来,明代文献中的军户,灶户(制盐)、乐户,果户、菜户、渔户,捕户等,随处可见。这一长时段的现象可以佐证南宋以来A.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B.政府对专业民户人身控制加强C.分户经营稳固了小农经济D.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基本停滞【答案】A”6.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答案】B【解析】明清时期虽然存在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但农家副业仍占辅助地位,排除A;材料表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由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生产受到了排挤,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材料未涉及手工业加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7.有学者统计发现:1570--1644年美洲通过欧洲转手运到东方的白银大约有8000吨,除去流入印度和奥斯曼外,其中大部分流入了中国,估计约有5000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主要是因为A.中国放弃了海禁政策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古代中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