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垦利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19班)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51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1分。1.“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A.男耕女织经营方式B.产品大量进入市场C.生产生活富足稳定D.具有自给自足特点2.中国古代留下了很多“治水”的神话传说和文献,这主要是因为治水A.与传统农业密切相关B.体现对“龙”的崇拜C.可以显示“王”的作用D.给文人以丰富的想象力3.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A.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B.禁止自由买卖土地C.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4.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对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A.政府推行重南轻北的农业政策B.南方政治清明促进经济发展C.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地区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冶铁技术的进步C.农业耕作的需求D.井田制走向崩溃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7.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该现象突出反映了()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8.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9.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A.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10.史载: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的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体现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B.小农经济趋于衰败C.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D.工商业市镇的繁荣11.有学者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18世纪以后,这一局面逐步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B.工业革命C.地理大发现D.五口通商12.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13.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棉纺织机器的发明B.蒸汽动力的普遍使用C.机器制造业的诞生D.交通运输能力的增强14.一位非洲学者对近代以来欧、亚、非三洲的人口变化作了统计(单位:百万人),他制作了如下这张表格,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1650年1750年1850年1900年非洲100100100120欧洲103144274423亚洲253437656857A.非洲人口长期停滞在一亿人左右B.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C.黑奴贸易对非洲人口发展的影响D.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下降15.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