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考生注意:Ⅰ.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Ⅱ.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岳麓版必修Ⅱ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9课。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图6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插图。可见当时()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C.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2.《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1975年岐山董家村裘卫诸器出土后,人们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解释其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这一变化()A.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B.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价值D.重估宗法分封制的内涵3.隋唐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见下图)()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4.元狩四年,汉武帝“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任命)故盐铁家富者为吏”,“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即在左脚带上六斤重的铁锁),没人其器物”。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C.加强官营手工业的地位D.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5.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6.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一观点认为()A.中央集权之下商品经济难以发展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7.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变成铜金属。对于这个现象,如何理解较为恰当()A.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他器物以牟利B.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他器物以牟利C.当时发生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的现象,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他器物以牟利D.“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它物,如同现代人不可能将纸钞变成纸浆,是历史学家误信史料8.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引进外来物种B.保护农田生态环境C.需要政府合理作为D.全靠兴修水利工程9.《汉书·食货志》载:周初,姜尚规定“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礼记·王制》强调凡是不符合规定长度和幅宽的产品,不能用它纳贡和上市售卖。该材料可说明周代()①丝绸商品规格制度已出现②丝绸可作为重要的货币使用③丝绸贸易的兴盛④丝绸经营模式中以官营手工业为主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0.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从中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是()①批评东汉后期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③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④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1.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说:“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