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84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2题)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A.分封对象只有亲族B.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C.周公是统治者D.分封制不能维护统治2.《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禅让制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A.财产继承的原则B.兄终弟及的传统C.任人唯才的要求D.宗法制的基本法则4.《吕氏春秋•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D.只为了维护嫡长子利益5.有人将秦朝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归结为:“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皇权至高无上B.宰相独揽大权C.秦律严苛细密D.郡县长官世袭6.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7.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据此分析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实行了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8.秦始皇时期,在山东设置了琅琊郡,琅琊郡守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皇帝任命C.地方推荐D.考试选拔9.隋唐时期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制度创新的是①三公九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科举制④行省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10.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1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主要是在批评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2.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三省六部制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13.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14.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然而封建之治郡邑过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D.郡县制能消除内乱15.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16.“今我朝罢承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頡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应是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17.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里的“人民”是指A.外邦人B.雅典妇女C.雅典成年男性公民D.奴隶18.“公民大会负责审议并解决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A.人民主权B.轮流坐庄C.君主专制D.代议制19.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曾对希腊总理说:“世界任何地方进行民主选举的时候,希腊都应该收取版税。”能支撑希腊都应该收取版税的有力证据是A.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形式B.希腊颁布了近代世界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C.雅典民主开创了民主选举,与现代民主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