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高一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2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B.唐尚书省C.清军机处D.元中书省3.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其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这种“制度”是A.科举制度B.世卿世禄制度C.征辟制度D.军功爵制度4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5“它代表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代表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6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A.兄弟情谊B.爱屋及乌C.分割实力D.分封爵位7如果你作为公元3世纪的罗马的一名法官,审理一位罗马公民故意伤害一名外邦自由民的案子,你将用那一部法律作为你量刑的依据,最有可能是A.《十二铜表法》B.习惯法C.万民法D.公民法8.恩格斯说:“没有那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人民的力量D: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9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A、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两党的共同目标C、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10假设古代雅典某年全国人口总数为30万人,自由民约为26.3万,其中男性成年公民6.7万人,外邦人约4万人,奴隶约1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A.约26.8万B.约6.7万C.约11.7万D.约10.7万人11下列有关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B、责任内阁制诞生在光荣革命之前C、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D、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举产生12由下面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断),可以判定他们再现的历史情境是小明(忧心忡忡):台湾定是贵国口中之物,何必着急?小强(贪婪而傲慢):不是还没咽下去么?饿得厉害啊!A.签订《辛丑条约》的谈判B.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C.中日签订《马关条约》D.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3欧美各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伟大成果是A.资产阶级总统制共和制的普遍建立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C.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普遍建立D.国家元首都是由民选产生14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15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下有关议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的权威B.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要向国会负责C.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总统向议会负责D.19世纪晚期的德国议会对政府限制有限16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