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周测人民版1.史学家张荫麟说:“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A.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D.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2.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之后历代王朝基本沿袭。谏议大夫的设立,说明封建王朝重视A.加强中央集权B.国家监察事务C.规范官员职责D.法律制度建设3.文帝二年曾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从中能够得出A.汉文帝时期选拔人才不经过考核B.汉文帝时期负责人才选拔的官员清廉C.汉文帝选拔人才不注重官员的真实能力D.汉文帝选拔人才将人品与议政能力并重4.《文献通考》中写道:“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省)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这反映出宋代A.宰相行政权力加强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权力机构职责明确5.《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从上述史料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①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化②元朝的行省制度时行时废③路和府是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④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影响共同之处是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8.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9.《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态势采取的方法为A.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C.废除不平等条约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10.“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抗日战争D.全面内战11.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12.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他所说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3.陈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