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理说明:满分100分,试题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项按要求涂在答题卡,第Ⅱ卷按要求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A.具有保守性B.缺少防灾意识C.具有脆弱性D.有自给自足性2.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D.祭坛礼器3.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A.促进小农经济的稳定与强固B.化解了官僚政治的内在矛盾C.导致土地占有趋向豪强地主D.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4.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下列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郡县制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B.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C.南方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D.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6.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省份南京北京山东浙江福建广西江西湖广山西河南陕西人数2717132611222125122A.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B.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D.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7.宋词“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反映了宋代A.地域性商帮的崛起B.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手工业水平的高超和专业市镇的兴起8.“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A.玉米B.丝织品C.马铃薯D.烟草9.明朝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写到:一个徽商事先将一女子“认做自己女儿,不争财物,反赔嫁妆,只贪个纱帽往来,便心满意足”。这反映了明朝A.商帮热衷于“认干女儿”B.商人通过联姻取得与官员联盟C.小说创作的想象力丰富D.徽商采用金钱行贿获得乌纱帽10.明清之际,在封建经济的内部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但其发展非常缓慢,其原因包括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深刻存在③明清曾经长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④西方资本主义的大规模入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雍正皇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这说明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闭关锁国B.重农抑商C.盐铁官营D.工商皆本12.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3.1693年,康熙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欧洲传教士献上原产美洲的金鸡纳,康熙服用后疟疾速愈。这反映了A.传统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B.闭关锁国下的朝贡贸易繁荣C.殖民扩张使美洲社会遭到破坏D.地理大发现后洲际间物种的交流14.从地理大发现到1640年间,至少有180吨黄金和17000吨白银被运往欧洲,而真实的数据可能至少是这一数量的一倍。黄金和白银的流入对欧洲的影响是A.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B.加剧美洲的贫困落后C.使商品价格持续下跌D.意大利地位日益凸显15.世界贸易的扩大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端于A.新航路的开辟B.早期殖民扩张C.垄断组织形成D.跨国公司出现16.17、18世纪后,英国迅速崛起。最主要原因是英国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B.是“地理大发现”的最早发起者C.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竞争D.是早期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17.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英国诸如茶叶这种原本供贵族消费的奢侈品逐渐平民化、大众化。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尊卑观念逐渐被平等观念所取代B.贵族式的绅士风度盛行C.极力追捧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