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基础巩固1.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答案:A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其中“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完全突破苏联模式C.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D.不愿进行改革答案:C3.下表为苏联主要农产品年平均产量表(单位:万吨)年代粮食肉类奶类1951—1955年385057037901961—1965年130309306470这一时期苏联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A.实行固定的粮食税B.加快农业全盘集体化C.改革农业管理体制D.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材料内容表明1961—1965年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1961—1965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此时期的改革措施主要是改革农业管理体制,促进农业生产,故正确答案为C项。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B项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措施;D项说法错误。答案:C4.1966年,苏联推行的“新经济体制”中规定: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的设备、工具和仪器。这说明,当时苏联()A.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加强B.企业所有权走向多元化C.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D.开始尝试建立市场经济解析:材料反映了“新经济体制”下企业自主权的扩大,且“奖励”“处理多余的设备”有利于激励工业生产的积极性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这表明当时苏联注重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故C项正确;企业自主权的扩大,说明国家对企业的指导减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企业所有权的信息,不能说明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故B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C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认为:“勃列日涅夫……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这是指勃列日涅夫()A.开启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明确提出“加速发展战略”D.不打算触动苏联模式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符合题干材料中“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等信息,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不符。答案:D6.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公开化”和“民主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B.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没有突破苏联模式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必然导致苏联改革背离社会主义道路,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A7.《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斯大林执政时期解析:“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苏联出现走向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这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相关,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85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1/3左右……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大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其主要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参考答案:(1)问题: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主要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2)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连年滑坡。影响:促使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致使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二、能力提升1.从1953年到1964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