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5级2015-2016学年下期第1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0分)()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B.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C.扩大了西周的疆域D.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2.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3.安徽项氏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A.祠堂文化大为盛行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C.宗法制影响深远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4.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A.社会宗法观念B.血缘亲族团结C.家族观念流行D.散漫自私意识()5.据史料记载,周族的开基之祖古公亶父觉得自己的少子季历最为贤明,更为可贵的是,季历的嫡长子昌(周文王)有圣瑞之兆。太伯(古公亶父的嫡长子)和虞仲知道古公想立季历,以便将来能传位于昌,便逃亡到了荆蛮。这一记载从侧面上说明了A.西周王位世袭制度异常混乱B.西周沿用禅让制推选首领C.西周逐步建立起嫡长子继承制D.西周初期王位争夺激烈()6.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当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称王,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周初统治者实行了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7.《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8.有学者认为西周封邦建国是为了"控股政权",其扩充"股份"的主要方式是A.采取内外服制B.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C.大封同姓诸侯D.对殷商方国形成包围()9.《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10.《史记·楚世家》引《齐书》:“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据材料判断,此长城A.目的是“互防”B.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C.属秦万里长城的一段D.成为中国农牧业区的分界线()11.“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材料表现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12.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任组长。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统一度量衡标准D.首创郡县制度()1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4.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出现于哪位君主在位时期A.周武王B.秦始皇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