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2016-2017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三区,3、4班)(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Mg24Al27Cl35.5S32Na23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的特征是认识分子B.新制氯水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放于阴凉处C.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D.英国化学家玻义耳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下列关于钠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会产生大量棕黄色烟B.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C.钠着火时可以用沙土盖灭D.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3.用6.02×1023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1.6g臭氧中含有6.02×1022个氧原子B.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含有6.02×1022个水分子C.2.24L氨气分子中含6.02×1023个电子D.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6.02×1022个电子4.下列有关胶体的应用或事实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纳米碳(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体系是胶体B.氢氧化铁胶体带正电,所以进行电泳实验时,阴极区域颜色加深C.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氢氧化铁胶体和碘水D.明矾和硫酸铁的净水原理相同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萃取操作时,应选择有机萃取剂,且萃取剂的密度必须比水大B.用蒸发的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全部加热蒸干C.蒸馏操作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D.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发现取量过多,为了不浪费,又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6.下列物质的分类合理的是()A.电解质:CO2、Ca(OH)2、H2O、HNO3B.碱:NaOH、Ba(OH)2、Na2CO3、NH3H2OC.碱性氧化物:CaO、Na2O、FeO、Mn2O7D.盐:NH4NO3、KAl(SO4)2、NH4Cl、NaHCO37.下列溶液中含Cl﹣浓度最大的是()A.10mL、0.4mol/L的AlCl3溶液B.20mL、0.5mol/LCaCl2溶液C.30mL、1.5mol/L的KClO3溶液D.100mL、0.9mol/L的NaCl溶液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4gAl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B.1L1mol/L的CaCl2溶液中含Cl﹣的数目为2NAC.在25℃、1.01×105Pa的条件下,2.24LH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1NAD.在标准状况下,11.2L某气体的质量为22g,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g/mol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l2O3固体不导电且不溶于水,它在水溶液中不导,所以Al2O3不是电解质B.Na2SO4溶液导电,所以Na2SO4溶液是电解质C.CO2的水溶液可以导电,CO2是电解质D.1.5mol/L的NaCl溶液与1.0mol/L的MgCl2溶液相比较,导电能力后者强10.下列试剂中,不能用于鉴别Fe2+和Fe3+的是()A.NaOH溶液B.稀硫酸C.KSCN溶液D.酸性KMnO4溶液11.在强酸性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NH4+、Mg2+、SO42﹣、Cl﹣B.Ba2+、K+、OH﹣、NO3﹣C.Al3+、Cu2+、SO42﹣、Cl﹣D.Na+、Ca2+、Cl﹣、HCO3﹣12.除去某溶液里溶解的少量杂质,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A.NaCl溶液(BaCl2):加过量Na2CO3溶液,过滤,再加适量盐酸并加热B.KNO3溶液(AgNO3):加过量KCl溶液,过滤C.NaCl溶液(I2):加CCl4,分液D.KNO3溶液(NaCl):加热蒸发得浓溶液后,降温1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醋酸除去水垢:2H++CaCO3=Ca2++CO2↑+H2OB.稀盐酸除铁锈:6H++Fe2O3=2Fe3++3H2OC.金属钠与水反应:Na+2H2O=Na++2OH﹣+H2↑D.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14.已知:2KMnO4+16HCl=2MnCl2+2KCl+5Cl2↑+8H2O,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还原剂是HCl,氧化剂是KMnO4B.每生成1molCl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C.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8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15.将下列四种铁的化合物溶于稀盐酸,滴加KSCN溶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加入氯水即可显血红色的是()A.FeOB.Fe2O3C.FeCl3D.Fe(OH)316.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以下反应:①2Fe2++Br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