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福建专用】高三历史全程复习方略精练精析:课时提能演练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杭州模拟)“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的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A.鸦片战争B.辛亥革命C.甲午战争D.义和团2.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这样一道奏折:“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清朝大兴文字狱导致的后果B.由于实行闭关政策,清朝统治者闭目塞听C.林则徐与其他封建官僚有明显区别D.林则徐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3.(2012·北京模拟)2011年是北京汇文中学建校140周年纪念。据其校史记载“本校肇建于前清同治十年,时有美以美会(美国基督教会)初立教堂于北京崇文门内,附设蒙学馆一所。”据此推论,下列史实对汇文中学的创办有一定影响的是()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C.洋务派号召“自强”、“求富”D.戊戌维新废除八股考试4.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这表明()A.清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预谋已经有所察觉B.李鸿章对中日两国矛盾解决寄希望于国际势力C.清政府对解决国际争端方式有较为清醒的认识D.甲午战争的爆发按当时的国际法中国有一定责任5.(2012·深圳模拟)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的《战必胜说》一文写道: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有何惧哉?”这表明中日甲午战争前()A.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B.国人对国情分析非常透彻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D.国人具有盲目自信的心态6.(预测题)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孙家鼐曾说:“乙未和议成后,士大夫渐知泰西之强……颇有上书言之者。”这里“乙未和议”的结果是()A.允许宁波等地对外通商B.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C.允许列强在华驻扎军队D.允许列强享有领事裁判权7.(2012·南昌模拟)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A.1851年B.1898年C.1900年D.1906年8.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四千年来我们才大梦初醒,是从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开始的啊。”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革命的开始B.《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C.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立刻掀起高潮D.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民族意识9.(2012·深圳模拟)在中国近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就条约内容而言,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已经不再有开埠和割地条款,而侧重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列强从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转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中国反动势力由对列强妥协投降转变为列强在华的统治工具C.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一种表现10.(探究题)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11.19世纪末一个中国...